山烏龜:品種圖鑑與懶人養護全攻略

身為一個整天與泥土為伍、看到新芽冒出就能開心半天的園藝痴,我必須說,踏入塊根植物的世界,特別是遇見「山烏龜」之後,那份獨特的魅力實在讓人難以抗拒。它不像玫瑰嬌豔,也不如蘭花高雅,但它那顆憨憨的大腦袋(塊根)配上細細長長、努力攀爬的藤蔓,有種說不出的療癒感。記得我第一次在花市角落發現它時,那灰撲撲、帶點龜裂紋路的塊根,像極了縮小版的古老樹墩,老闆笑著說:「這叫『金不換』,生命力超強,好養得很!」就衝著這句話,我帶它回家了,開啟了這段奇妙旅程。

山烏龜大家族:認識常見品種

你可別以為山烏龜就一種模樣!它的世界其實挺多彩的,雖然在臺灣花市最普遍、價格也最親民的,大概就是「中華山烏龜」了。塊根圓滾滾,表皮是那種灰棕色帶點龜裂紋,剛買來時真的很像一塊造型奇特的石頭或木頭。藤蔓是綠色的,葉子小小的、圓圓的,邊緣很平滑,像個小愛心,看起來特別清爽秀氣。

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啊,我覺得葉子更特別,叫做「紅藤山烏龜」或「紅脈山烏龜」。它的塊根形狀比較不規則一點,藤蔓年輕時是帶點紫色的,最迷人的是它的葉子!葉脈是紅色的,非常明顯,而且葉子邊緣呢,仔細看會發現有非常細微的、波浪狀的小鋸齒,陽光下看那個紅脈,真的很有質感。不過,我得老實說,這品種在臺灣真的比較難找,價格也當然...嗯,不太可愛(笑)。

另外,聽說還有葉子更大、形狀像荷葉的品種,葉脈也是紅的,叫做「荷花葉山烏龜」,但我只在網路上看過國外玩家分享的照片,臺灣本地好像幾乎沒看過有賣的。至於其他什麼「黑肌」、「白肌」之類的品種名,說真的,我覺得水分很大,有時候只是賣家為了賣高價隨便喊的,塊根顏色深點淺點很正常,別被唬住了啦!

常見山烏龜品種比較表

品種特徵 中華山烏龜 紅藤/紅脈山烏龜 荷花葉山烏龜
常見度(臺灣) ★★★★★ (非常容易取得) ★★☆☆☆ (較少見) ☆☆☆☆☆ (極罕見)
塊根外觀 圓球形、規則,灰棕色龜裂紋明顯 較不規則,灰棕色 較大且扁平(資料參考)
藤蔓顏色 綠色 年輕時帶紫色 綠色(資料參考)
葉片特徵 小圓心形,邊緣光滑,全綠 心形,葉脈明顯紅色,邊緣微細波浪鋸齒 大圓形似荷葉,葉脈紅(資料)
價格帶 NT$ 300 - NT$ 1500 (視尺寸) NT$ 1500 - NT$ 6000+ (視尺寸稀有度) 極高(臺灣罕見)
推薦入門指數 ★★★★★ ★★★☆☆ ☆☆☆☆☆

不只是塊根!細看山烏龜的樣貌

山烏龜最吸引人的,絕對是它那個長在地面上或淺埋土裡的大塊根。這可是它的命根子,儲存了超多水分和養分,讓它超級耐旱。新塊根表面通常比較光滑,顏色淺一點,隨著年紀增長(養得好真的可以養幾十年!),表皮會越來越粗糙,龜裂的紋路更深、更明顯,顏色也變成深灰褐色,超有古樸滄桑的味道,這也是很多玩家著迷的地方。至於大小嘛,花市從直徑5公分的迷你小龜到30公分以上的巨無霸老龜都有,當然了,越大、越老、形狀越奇特的,那個價格...嗯,你懂的。

從塊根頂部冒出來的,就是它細細長長的藤蔓啦!這傢伙是個攀爬高手!你給它支架(比如格網、竹竿、甚至一根粗鐵絲),它就會用葉子長出來的捲鬚纏上去,一路往上爬。藤蔓很細,感覺風吹就斷,但其實韌性還不錯。顏色嘛,中華山烏龜的是翠綠色的,紅藤品種年輕時帶點紫色,老了也會變綠。

葉子就是它進行光合作用的工廠囉。中華山烏龜的葉子小小的,大概就一個小拇指指甲到一個大拇指指甲蓋那麼大,形狀像個小愛心(腎形),邊緣光滑,葉柄細長,看起來很秀氣。紅藤山烏龜的葉子就比較有戲了,大小差不多或略大一點點,但葉片上那些紅色的葉脈(尤其是主脈和靠近主脈的次脈)非常搶眼,邊緣還有非常細微、幾乎要用放大鏡才看得清的波浪狀小鋸齒,這點是區分它和普通中華山烏龜最簡單的方法!葉子摸起來是那種薄薄的革質感,不是肉肉的哦。

我常常蹲在它前面看,那藤蔓一天能長好幾公分,捲鬚碰到東西就緊緊纏繞,超有活力的!

摸透它的脾氣:山烏龜的生長習性

想養好山烏龜,你得先了解它老家在哪、喜歡什麼環境。它原產在中國西南部、東南亞那些溫暖的山區森林邊緣或石頭縫裡。這背景告訴我們幾件事:

第一,它怕冷! 這點在臺灣的冬天(尤其是北部)要特別注意。我自己住在臺北,冬天寒流來,室外溫度掉到10度甚至以下時,我就會把它搬進室內比較溫暖、有散射光的地方。溫度要是長期低於5度,塊根很容易凍傷爛掉,那可是救不回來的! 所以,保暖絕對是冬天第一要務。我看過有花友冬天放戶外沒管,結果春天只剩一顆軟爛的塊根...

第二,它愛陽光,但不能曬傷! 理想的環境是「明亮散射光」。什麼意思呢?就是光線很充足,但不是太陽直直曬在你身上的那種。像我家放在東向陽臺的角落,早上有溫和的直射光,中午之後就被建築物擋住了,這種環境它長得特別好,藤蔓粗壯,葉子又綠又健康。如果放在西曬的陽臺,夏天下午的太陽太毒辣了,葉子很容易被曬焦,變得枯黃捲曲,很醜。但光線不夠也不行,藤蔓會變得又細又長(徒長),拼命往有光的地方竄,葉子間距拉大,顏色也變淡,看起來很虛弱沒精神。我覺得它有點像個怕曬傷又需要日光浴的傢伙(笑)。

第三,它超討厭爛根! 想想它老家在石頭縫裡,排水一定超好。所以我們種的時候,「寧乾勿濕」 是最高指導原則!它的塊根像個大水壺,自己存了好多水,一兩個月不澆水都未必會死(休眠季節更是如此),但你如果天天澆水,或者盆底積水排不掉,塊根泡在濕土裡,百分百爛給你看!我剛開始養的時候,就是太勤快,看土表面乾了就澆,結果一顆養了兩年的龜就這樣... 嗚... 學費繳得很痛。

第四,它會睡覺(休眠)! 這點我覺得很有趣。當天氣轉涼、日照變短(通常在深秋到初冬),山烏龜的葉子會開始變黃、掉落,最後藤蔓也枯萎,整顆看起來就像死掉一樣,只剩下那個光禿禿的塊根。別緊張!它只是在睡覺(休眠)。這時候請把它移到溫暖、乾燥、光線稍暗的地方(比如室內牆角),完全停止澆水! 讓它好好休息。等到隔年春天,天氣回暖(通常是3、4月過後),你仔細看塊根頂部芽點,會開始有點騷動,冒出小小的、紅紅的芽點,這時候再慢慢恢復澆水,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就又會活力滿滿地爬藤長葉子了!休眠期亂澆水是謀殺山烏龜的常見原因之一!切記!

從入門到精通:我的栽培實戰技巧

養了幾年山烏龜,也掛掉過幾顆(都是血淚教訓),總算摸出一點心得。分享幾個我覺得最重要、也最容易出錯的關鍵點:

選盆與介質:透氣透氣再透氣!

選盆子,絕對不要用沒有排水孔的容器! 這點超級重要!那種底下沒洞的漂亮瓷盆、水泥盆,再好看也別用,除非你只想擺塊根當裝飾(休眠期可以這樣)。最好是底部有孔、材質透氣的盆,比如陶盆(紅盆)、粗陶盆、水泥盆(但有底孔) 都很理想。塑膠盆也行,只是沒那麼透氣,澆水要更小心點。

至於盆的大小,不用追求大盆。比塊根大個5-10公分(直徑)就很夠了。盆太大,土多幹得慢,反而容易積水爛根,而且山烏龜的根系其實不算特別發達(相對於它的大塊頭)。小盆更安全!

介質(土壤)是成敗的關鍵!絕對不能用一般園藝土或保水性太強的培養土! 它需要快乾、超透氣的介質。我現在用的是自己調配的,配方很簡單:

  • 顆粒土是主角: 赤玉土、鹿沼土、火山石(像發泡煉石、日向石、浮石)、輕石、麥飯石等,選2-3種混合,比例大概佔總體的70%-80%。這些顆粒土提供空隙,讓水流得快,根也能呼吸。
  • 少量有機質: 加一點點腐熟的樹皮顆粒(像椰塊、椰纖、松麟)或者品質好的泥炭土/培養土,佔20%-30%,提供一點點保肥力和植物需要的結構。記住,有機質太多容易爛根!

調好的介質,澆透水後,應該很快(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就從盆底流出來,而且摸起來不會黏答答的。這就是好介質!

我的失敗經驗:曾經偷懶用多肉專用土(感覺顆粒很多啊),結果裡面椰糠比例太高,還是太保濕,加上盆子稍微深了點,一顆山烏龜在夏天悶到了,拔出來看塊根底部軟爛了... 後悔莫及。所以介質真的要夠疏水。

澆水:懶人植物,真的是懶人植物!

怎麼澆水?我的原則是:「土不乾透不澆,澆則澆透」。乾透怎麼判斷?不是看土表面乾了沒(表面乾很快),而是:

  1. 掂盆法: 感覺盆子變得很輕。
  2. 觀察法: 看看顆粒土是不是都發白了(乾燥時的顏色)。
  3. 竹籤/手指法: 插根竹籤到盆土中下部(小心別戳到塊根),拔出來看如果乾燥再澆。或者手指伸進去摸摸中下層的土是否乾了。

特別注意:

  • 生長期(春天發芽後到秋天葉子枯黃前): 土乾透了才澆透水。夏天可能一週甚至幾天澆一次,春秋可能兩三週才澆一次,看你環境通風度、光線強弱和盆子大小介質情況而定。沒有固定時間表!我的經驗是,忘記澆水比勤快澆水安全多了
  • 休眠期(冬天葉子藤蔓全枯後): 完全斷水!一滴水都不要給!放在陰涼乾燥處。除非你住在很溫暖的地方,否則千萬別澆。等春天看到芽點明顯膨脹、變紅了,再開始給一點點水誘導它醒來。
  • 剛種下/換盆時: 別急著澆水!如果塊根是乾燥的,種下去後等個3-5天甚至一週再澆第一次水,讓可能的傷口癒合一下。

澆水時,拿到水龍頭下慢慢澆,直到水從盆底大量流出來為止。然後一定要讓多餘的水完全流光,絕對不能讓盆底泡在水裡!

陽光與位置:明亮就是王道

前面講過,它喜歡「明亮散射光」。具體怎麼放?

  • 理想位置: 東向陽臺、北向陽臺(如果光線夠亮)、南向陽臺但放在有遮擋物(比如大棵植物後面、陽臺內側)不會被正午烈日直射的地方。西向陽臺夏天太曬,比較不適合。
  • 室內: 放在靠窗邊光線最亮的位置,比如落地窗或大窗戶旁邊。光線不夠會徒長,葉子變稀疏變小。
  • 觀察反應: 葉子顏色是很好的指標。葉子翠綠厚實,藤蔓生長速度穩定,那就是好位置。如果葉子邊緣焦枯變黃(尤其新葉先焦),就是曬傷了,要往後挪。如果藤蔓細長、葉子間距很大、葉片變薄變淡綠,就是光線不足,要往前挪或加補光燈。

我的陽臺是東南向,夏天陽光很強,我就把它放在九重葛盆栽的旁邊,讓九重葛的枝葉幫它擋掉一部分中午的強光,這樣搭配效果還不錯。

施肥:薄肥少施,寧缺勿濫

山烏龜對肥料需求真的不高!因為塊根儲存了很多養分。施肥原則是:「生長季節、薄肥、稀釋、次數少」

  • 時機: 只在生長期(春天蘇醒後到夏末秋初)施肥。休眠期和剛發芽、剛換盆時千萬別施肥!
  • 種類:
    • 緩釋肥: 最推薦懶人用!在春天換盆或介質表面撒一點點均衡配方的緩釋肥顆粒(如好康多N-P-K=14-14-14)。效果溫和持久。
    • 液體肥: 如果要用液肥,選擇氮磷鉀均衡(如20-20-20) 或者高鉀低氮磷(如觀葉植物用肥或花果肥) 的。千萬避免高氮肥(像促進長葉的),會讓藤蔓徒長虛弱。
  • 濃度與頻率: 務必稀釋! 按照說明書的濃度再減半甚至更多。頻率一個月一次就很夠了,甚至整個生長季只施2-3次緩釋肥也可以。

我曾經手賤,看它藤蔓長得慢,想幫它"補充營養",用了稍微濃一點的液肥,結果藤蔓是長快了,但葉子顏色變得很奇怪的深綠,感覺不太健康。後來我就乖乖只用緩釋肥,省事又安全。肥料真的寧願少給或不給,也不要過量! 過量施肥很容易燒根,導致葉子邊緣焦枯、掉落,甚至傷到塊根。

支撐與修剪:給它舞臺,偶爾整理

山烏龜是攀緣植物,記得給它搭個簡單的架子讓它爬!這樣藤蔓不會亂竄,葉子也能舒展開來接受光照,整體好看多了。可以用:

  • 綠竹竿、細木棍綁成格子狀。
  • 鐵絲網格(網目不要太大)。
  • 現成的圓錐形攀爬架。
  • 甚至讓它爬在牆面的格柵或網子上。

用軟的麻繩或綠色的包塑鐵絲輕輕把藤蔓引導到支架上,它自己就會用捲鬚纏繞固定了。

平時需要修剪嗎?其實不太需要。主要是:

  • 修剪枯葉黃葉: 休眠期或平時發現枯黃的葉子,隨時摘掉,保持美觀也減少病蟲害機會。
  • 控制株型(非必要): 如果藤蔓長得太過狂野、太長,影響美觀或空間不夠,可以在生長期適當剪短。剪下來的健康藤蔓其實可以拿來扦插繁殖哦!不過扦插長出來的是沒有塊根的,只有藤蔓和葉子。
  • 休眠期結束: 把枯萎的藤蔓從基部剪掉,清理乾淨,準備迎接新芽。

小心這些敵人!山烏龜常見病害與防治

山烏龜算是很強健的植物,病蟲害相對少,但還是有幾個常見的敵人要注意:

1. 塊根腐爛 (Root Rot)

  • 兇手是誰? 這個絕對是山烏龜的頭號殺手!沒有之一!元兇就是澆水過多、介質排水不佳、盆器不透氣、休眠期澆水等造成的根部缺氧、真菌感染
  • 怎麼發現? 最明顯的就是塊根變軟(健康塊根是硬的,捏起來像木頭或石頭)。輕輕按壓塊根,特別是頂部芽點周圍或底部,如果有軟爛、甚至滲出組織液的感覺,那就糟糕了!其他徵兆包括:藤蔓無故枯萎(非休眠期)、葉子突然大量脫落、靠近塊根的藤蔓發黑等。
  • 怎麼辦? 發現得早才有救!立刻把山烏龜從盆裡拿出來,仔細檢查塊根。用乾淨、鋒利的刀(酒精消毒過),把所有變色(褐色、黑色)、軟爛的部分徹底挖乾淨、切乾淨,直到切面是堅硬、潔白或淡黃色的健康組織為止(這過程可能很殘忍,切掉一大塊)。然後把傷口處塗抹上硫磺粉或多菌靈、甲基託布津等殺菌劑粉末,幫助乾燥和消毒。放在通風陰涼處晾乾傷口,晾幾天甚至一兩週,等傷口完全乾燥結痂變硬。之後再重新用新鮮、非常疏水透氣的介質種下(顆粒比例要更高!),暫時不要澆水!等一兩週後,觀察塊根狀態穩定,再給非常少量水誘根。能不能救活,看腐爛程度和運氣了。我救活過一次,但另一顆腐爛太嚴重的就回天乏術了。

預防勝於治療! 最重要的就是管好你的手,控制澆水頻率! 還有確保介質和盆器足夠透氣排水。

2. 介殼蟲 (Scale Insects)

  • 兇手是誰? 小小的、附著在藤蔓或葉背上像褐色或白色小突起物的吸汁害蟲(成蟲有殼,幼蟲移動)。
  • 怎麼發現? 仔細看藤蔓(尤其節點處、葉腋)和葉背,有沒有固定不動的褐色/白色小點點?它們會分泌蜜露,導致葉子黏黏的,有時還會引來螞蟻。嚴重時藤蔓會變弱、葉子變黃。
  • 怎麼辦? 數量少時:
    • 棉花棒或舊牙刷沾取75%藥用酒精,直接塗抹或輕輕刷掉蟲體。效果不錯。
    • 或者用苦楝油(Neem Oil) 按說明稀釋後噴灑(注意通風)。
    • 噴完後幾天觀察,通常需要重複幾次才能根除。
    數量多或效果不佳時:
    • 考慮使用低毒的植物性殺蟲劑,如葵無露(脂肪酸鉀鹽),或合成殺蟲劑如撲滅松(馬拉松)(務必仔細閱讀說明,小心使用)。
    • 我現在會定期檢查藤蔓,特別是葉腋處,看到一點點苗頭就用酒精擦掉。

3. 紅蜘蛛 (Spider Mites)

  • 兇手是誰? 超級微小、肉眼不易看清(像小紅點或灰塵)的蟎類,喜歡乾燥悶熱環境,在葉背結細細的網、吸食汁液。
  • 怎麼發現? 葉子正面出現密集的黃白色小斑點(失綠),葉背可能有細小蛛網,嚴重時葉子會枯黃、掉落。整株看起來沒精神。
  • 怎麼辦?
    • 增加濕度: 定期用強力水柱噴洗葉背(特別是噴灑後記得加強通風,避免葉面積水爛葉)。紅蜘蛛討厭高濕。
    • 噴灑藥劑: 噴灑苦楝油(Neem Oil) 或針對蟎類的藥劑如畢芬寧
    • 隔離病株,避免傳染給其他植物。
    紅蜘蛛在臺灣夏天特別容易爆發,空氣流通差的話更要小心。

其他偶發問題

  • 曬傷: 葉片上有不規則的黃褐色、乾枯的曬斑。移到沒有強烈直射光的地方即可,受傷的葉子會慢慢掉,等長新葉。
  • 肥傷: 葉尖或葉緣焦枯。立刻用大量清水沖洗盆土(澆很多水讓它流出來),稀釋掉多餘肥料,之後停止施肥一段時間。
  • 凍傷: 冬季低溫導致,藤蔓葉子水浸狀、變黑軟爛。只能修剪掉凍壞部分,移到溫暖處,塊根沒凍傷的話春天可能還能發芽。
  • 徒長: 藤蔓細長、節間拉長、葉片變小變稀疏。原因就是光線不足!挪到光線更充足的地方是唯一解藥。

山烏龜常見問題快速診斷表

症狀表現 最可能原因 緊急處理方式 預防關鍵
塊根變軟(捏壓感) 塊根腐爛 (澆水過多/爛根) 1. 脫盆檢查
2. 徹底切除軟爛部
3. 塗殺菌劑
4. 晾乾傷口
5. 換乾燥顆粒土重種
6. 暫停澆水!
寧乾勿濕
介質要透氣
休眠期斷水
藤蔓/葉背有褐色小硬點 介殼蟲侵擾 1. 酒精棉片擦拭蟲體
2. 苦楝油噴灑
3. 嚴重時用撲滅松(小心)
定期檢查葉背/葉腋
保持通風
葉面密佈黃白小點+葉背疑似有絲 紅蜘蛛(乾燥引起) 1. 強力水柱沖洗葉背
2. 提高環境濕度
3. 噴苦楝油或畢芬寧
4. 隔離病株
夏季加強通風
偶爾沖洗葉片
葉片出現枯黃焦斑 曬傷 (夏季西曬)
或肥傷 (過度施肥)
1. 移到無烈日處(曬傷)
2. 大量清水沖盆土稀釋肥料(肥傷)
3. 暫停施肥
避開強烈直射光
施肥寧少勿多
稀釋再稀釋
藤蔓細長葉片稀疏 徒長 (光線嚴重不足) 移至光線明亮處 (如東向窗邊) 放在足夠散射光位置
避免長期室內陰暗角
冬季整株枯萎 正常休眠 1. 移至陰涼乾燥處 (>10°C)
2. 完全停止澆水
3. 清理枯藤
瞭解休眠習性
冬天管住手不澆水

山烏龜 Q&A 時間

Q1:我的山烏龜買回來種下好一陣子了(春天/夏天),為什麼一直不發芽?塊根摸起來還是硬的。
A1: 別太擔心!山烏龜有時就是比較"慢熟",特別是新環境或剛換盆。只要塊根是硬的、沒軟爛,就不用太緊張。可能的原因:1. 還在適應期:給它一點時間,尤其如果換過盆或環境變化大。繼續放在有散射光、溫暖的地方。2. 種太深了? 塊根頂部(通常有凹陷或芽點的地方)最好露出土面至少一半或更多,一直埋著可能影響發芽。3. 澆水問題? 土太乾或太濕都可能讓它"裝死"。檢查介質,確保是乾透才澆透,別讓它泡水。4. 其實有動靜但你沒發現? 仔細觀察塊根頂部芽點,有時小小的紅點進展很慢。耐心等,只要塊根健康,通常遲早會冒芽。

Q2:山烏龜冬天休眠時,葉子掉光了,藤蔓也枯了,是死掉了嗎?該怎麼照顧?
A2: 恭喜!這通常是它正常休眠的表現,不是死了!照顧關鍵:
1. 完全停止澆水!
2. 把它移到陰涼、乾燥、通風的地方(比如室內不開暖氣的牆角、車庫角落、沒有暖氣的房間),溫度最好維持在10°C以上,避免凍傷。
3. 不用給光(休眠期不需要光合作用)。
4. 把枯萎的藤蔓從基部小心剪掉清理乾淨。
5. 別手癢去澆水或施肥! 讓它安安靜靜睡到春天回暖(通常3月下旬到4月後)。
6. 等到你看到塊根頂部芽點明顯膨大、變紅或有小突起出現,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並開始給予少量水,慢慢喚醒它。

Q3:山烏龜可以水耕嗎?我看網路上有人把塊根放水瓶上。
A3: 可以是可以,但不推薦長期水耕!網路上那種把塊根底部接觸一點點水(絕對不能泡水!)的圖片,通常是:
1. 為了誘根: 剛買到的乾癟塊根,用這種方法促進它發根,等根長出來還是要轉土培。
2. 短暫裝飾: 休眠期的塊根,洗乾淨放瓶口當擺設(不接觸水或極少接觸)。
長期水耕問題:
營養不足:純水沒有土壤裡的礦物質和有機質。
塊根易爛:水中的濕度控制不好,塊根底部長期潮濕非常容易導致腐爛。
生長勢弱:長期水耕的植株通常藤蔓細弱,葉片小而黃,觀賞性差,也不健壯。
所以,如果想嘗試,可以當作發根階段的暫時手段,一旦長出健康根系(幾公分長),強烈建議轉移到疏水透氣的顆粒土中種植,這樣才能讓你的山烏龜健康長壽。

發佈留言

Top